冬至馄饨

    中国传统节日各有专一食俗,常以吃某种食物来表示对某个节日的庆贺。冬至来了,这个在24节气中建立较早、又曾被周秦时代作为元旦新年,且具有“亚岁”、“冬至大如年”之说的重要节日,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更为独特的节令饮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数不胜数。
    而冬至最突出的应节食品当是“北方饺子,南方汤圆”。但我更相信“一乡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说法。在我的家乡隔一道河,那边是冬至饺子,这边则是冬至馄饨。记得小时候,每年冬至,一大清早,就听到家家户户刀剁菜板的声音,每逢这时我就早早地溜出被窝,看母亲剁菜、调馅、和面、包馄饨。虽然那时候多数的年份是用红薯面粉掺上少许白面粉和面做馄饨皮,用白菜油炸葱花做馅,但记忆里母亲包的馄饨是最好吃的,也是最好看的。一个个包好的馄饨铺展在盖顶上,像一只只待飞的春燕,放到锅里沸腾着,就闻到了春节的味道。至今难忘的是吃冬至馄饨时母亲说的那句话:“冬至吃馄饨不混沌,变聪明”。
    其实,无论是“冬至饺子”的北方,还是“冬至汤圆”的南方,也都有许多地方是将馄饨作为冬至应节食品的,而且在民间还流传着很生动的说法。北方冬至吃馄饨,说法是汉朝时,北方的百姓对匈奴经常侵犯骚扰的凶残恶行恨之入骨,便针对其部落中的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叫作“馄饨”,大家恨以食之,祈求战乱平息,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就形成了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而南方,则是相传春秋时,西施看到吴王夫差沉湎于歌舞酒色,整日浑浑噩噩混沌不开,在这年冬至歌宴上,亲自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点心,取名“混沌”(本想让吴王吃掉混沌变为清明),可献给吴王后,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且连声称赞:“馄饨,好吃!如此鲜美! ”昏君“混沌”未开,却留下一道人间美味“馄饨”。人们为了纪念西施创造的这种美食,便把馄饨定为了冬至节的食物。
    传说归传说,实际上冬至吃馄饨,在古代很早的时候就有这个习俗了。《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是把冬至与春节、中秋节一起列为一年中的三大节日的,非常重视。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了南宋京师临安过冬至:“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这一天,人们贺冬参加朝会,祭祀祖先,用精美的器皿享用冬节食品“馄饨”。与周密同时代的陈元靓在《岁时广记》里也记有“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之事。直至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中亦有:“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 ”冬至这天,按照老北京的食俗,馄饨是要唱主角的。之所以选用馄饨拜冬,是因为“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古时冬至也叫“过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贺,民间互相拜贺、宴请。冬至食馄饨,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来新生。亦有食下“混沌蒙昧”迎来“万象清明”的说法。在民间则有“咬破馄饨不混沌,吃了馄饨变聪明”的说法。
    “蒸饼犹能十字裂,馄饨那得五般来”(宋·陆游 《对食戏作》)。如今,这能让人“不混沌、变清明”的馄饨,已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四季还是一日三餐,都可以享用到馄饨美味。作为冬至,处在最严寒的日子,来碗热气腾腾的馄钝,可谓不错的选择!
    卢恩俊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