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戚—喜看十九大后农村新生活

    前段时间,我想去农村老姨家做客。几年没去,也不知那里有啥变化?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到了老姨家的村庄,正值秋收季节,道路旁边是一堆堆金黄的玉米,老姨早早的在大门口翘首以盼,一下车便拉住我的手喜笑颜开。一进院,迎面只见黄澄澄的秋柿子挂满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似的煞是好看。旁边树上的石榴半红半黄油光闪亮。老姨满脸慈爱地招呼着:“走,上屋里吃去,给你留着大的呢! ”果然,茶几上早就摆好了火红的大个石榴,早已熟透裂开了嘴,透出里面红色玛瑙般的颗粒,我迫不及待地掰开几粒品尝,那滋味,甜甜地沁人心脾。
    中午,表哥和表嫂都回来了。一问才知道他们种植了两个西红柿大棚,上午在大棚里忙着整枝打杈呢。洗手时,我注意到他们的手指甲都变成了绿色,老实巴交的表哥告诉我,干这行时间久了,手都洗不出来。我问种植大棚年收入,表哥说每年每个大棚成本是2万元,两个大棚纯收入能达到10万元左右呢!种植大棚真正让农民走上了致富路,我不觉连连感叹。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提出:下午去大棚参观。表哥欣然应允。
    饭后,我们步行去离家不远的蔬菜基地。一路上,表哥给我介绍着,这边是家里的鱼塘,中午炖的鲜鱼就是早晨起来在自家鱼塘里钓上来的。鱼塘附近是一片地瓜秧子,我问地瓜熟了没有,表哥说差不多都该刨了。“你看这里!”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拨开秧子,成熟了的大地瓜破土而出露出了大半个脸,我稍微使劲,一颗4-5斤重的红衣娃娃连根被我拔起来,这种沉甸甸的感觉让人着实觉得秋天真是硕果累累的季节。表哥说,这一片地瓜,够吃整个冬天的,晚上咱熬地瓜粥喝。
    不觉间,已经来到了大棚基地。一排排整齐的大棚连绵起伏,这里已经成为农业示范先进基地。在农村,真的是一寸土地一寸金,大棚外闲置的地方,也被表哥栽上了大白菜,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旁边种了一畦红彤彤的小辣椒,又小又尖,别名朝天椒,因为辣特别能下饭,是农家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
    下午,和煦的阳光,照耀透明的塑料大棚,猫着腰进去,里面暖暖的非常舒服。翠绿的西红柿秧被一根根用来固定植株的细线吊起来,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给人以温暖如春的感觉。鸡蛋那么大小西红柿外表覆盖了一层浅浅的白色绒毛,长势分外喜人,在阳光的映衬下,绿得发亮,格外显眼。可以看得出,表哥栽培每一株果苗,就像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
    “再有两个月就熟了,那时再来,大棚里到处是红果子”,表哥打开了话匣子,“由于采取的是无公害栽培技术,产量高,口感好,把西红柿摘下来堆在地上,全国各地的商家都抢着来采购,装进纸箱里,包装成精品,然后运到北京上海等各城市的超市里卖。 ”
    “西红柿下了秧,紧接着就会接茬种黄瓜,收获时正值春节又会卖上好价钱。 ”表哥胸有成竹地盘算着,兴致勃勃地描绘着未来新生活的美好蓝图。见此情景,我用手机连连给他拍了好几张在大棚里劳作的照片,既饱含着辛勤的汗水,也有农家人对小康生活的向往。我说:“表哥你加我微信,我把照片传给你。 ”没想到表哥憨厚的一笑:“俺哪里有啥微信,再说俺也没时间上网玩,整天就是泡在大棚里,和西红柿黄瓜打交道。 ”
    朴实的表哥比我大一岁,他竟然不聊天,不玩微信,这让我很意外,同时也深感惭愧。与城里人相比,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不抱怨生活,就是实实在在用心做事,大棚与蔬菜就是他们的天和地,而又有多少人,无时无刻不捧着手机刷着无聊,消耗着大好时光呢?
    “回头一定去照相馆把照片洗出来,送到表哥手里,那是劳动者的最美瞬间! ”
    我心里暗暗地想。
    祖新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