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误砍柴工

    小时候,家在农村。读书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一来经济条件不允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连饭都吃不饱,哪来的钱买书。再说,也没工夫读书。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早起,或是下午放了学,都要去田野上拔草、拾柴,每次都是天黑透了才回家。因此,要读书,就得挤时间。
    我母亲没上过学,只在解放后上过几天“识字班”,虽然认的字不多,却喜欢看书。我受母亲影响,打小就喜欢读书。母亲支持我读书,她告诉我,读书可以明白很多事理。母亲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其实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人这一辈子,没有白下的工夫,也没有白吃的苦。
    没钱买书,就去借。我的伯父曾经是个医生,也是个爱读书的人。他当时被打成“右派”,下放回乡,仍然不忘带回来一些书籍,诸如《新儿女英雄传》之类战争题材的居多。我就一本接一本地借回来,囫囵吞枣地读。
    只所以说囫囵吞枣,是因为当时我刚上小学二年级,认识字有限。不认识的字,有时候会去查一下字典。但看到引人入胜的情节,就顾不上查字典了。不认识怎么办?硬往下冲,或者山东秀才念半边,反正只要大体意思理解就行了。
    当时读书,还有点“功利”色彩。每次出去拔草、拾柴,就把书上读来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小伙伴们听。小伙伴们越听越上瘾,每次都跑来喊我结伴下地。我也越读越起劲,为的是在“朋友圈”里有威信。很明显的,这样一来,严重影响到大家的劳动成果,背回家的草逐日减少,为此,大家回家没少受到父母训斥。
    我读书基本都是晚上。回到家,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就捧起书来。有时是边吃边看,心思全在书上,根本就不知道吃的饭是啥滋味。母亲在一边数落,那书本又不管饱,你就不会吃完饭再看!见我没长耳朵一样,母亲生气地把书夺过去,吓唬我,再不听话,就把书给你填灶膛里去。我这才安稳地坐下来吃饭,时不时地还瞥一眼藏在母亲背后的书。
    饭后,凑到如豆的油灯下读书,母亲也就着灯光做针线。怕光线暗,影响我的视力,母亲还要时不时地挑一下灯花,以提高油灯的亮度。读书时间长了,也会疲倦打瞌睡。头一点一点地,碰到灯头上,会烧焦一片头发。每当这时候,母亲会心疼地催我快去睡觉。我却不肯,硬撑着说,古代人读书悬梁刺股,娘也拿针扎我一下吧,那样保准不困了。把母亲逗的一笑,我趁机多看会儿书。
    母亲担心我看小说会影响学习,就去找我的班主任老师问情况。我老师真好,对我母亲说,不用担心,您家二小总是考第一,让他读些课外书吧,课本上的东西根本就不够他学的。老师的话,把我母亲说的心花怒放。回到家,高兴地对我说,读书不误砍柴工,孩子,照你老师说的,好好读书吧。
    从那以后,母亲会腾出更多的时间让我读书。识字不多的母亲就认一个理——读书不误砍柴工。因了母亲支持,我的人生与文字工作结下不解之缘。如今想起来,都在感激母亲,母爱如书,她用朴素的营养,滋润我的心灵,涵养和充实了我的人生。
    马泽友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