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桔槔

    千年京杭大运河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在它的蕴育下两岸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由于灌溉方便,两岸的菜农得益于运河的水利。祖祖辈辈种瓜种菜,获益匪浅。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此话当真。但也要看到这收益是来之不易的,是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运河是地下河,要想用河水浇灌菜地绝非易事。不是运河的汛期,河的水平面距地平面约十多米。要把河水运到菜地,起码要倒两次手。首先在距河边约十多米的河滩上,挖一个直径约两米的盛水坑。再挖一条把此坑的水引入土井内的水沟。接着就是安装桔槔了。桔槔,在明朝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就有过介绍。它是我们先民的一大发明,一代一代传下来。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制作和工作的。首先在距盛水坑和河边之间的适当位置,竖牢一根粗壮的木桩。在木桩的顶部安装一铁环。选择一根长约六米的顸竹竿(细长的杉篙也可),将竹竿的下三分之一处与铁环系牢。竹竿的末端系牢一段连着柳编尖底小水斗的绳子。桔槔就做成了。
    在河岸上与盛水坑相对应处,挖一土井,约五米深,直径约一米。在土井上面安装好辘轳架子。使盛水坑的水沟与土井底部接通。
    汲水开始了。一个人操着桔槔上竹竿的根部,让其末端的水斗从河里灌满水,挑动竹竿使水斗中的水倒入盛水坑中,当坑中积水到一定量时,水就通过水沟缓缓流入土井里。用桔槔汲水是省力不省功,必须接连不断地从河里汲水,使水在土井里存到一定的量。操辘轳的人必须是身强力壮者。缠绕在辘轳上的绳连着柳编大水斗,将大水斗慢慢缒入井底,因大水斗也是尖底,于是它能在井底的水面上自动倾倒,待水灌满,就在上面用力拧辘轳把。在远处就可听到吱吱扭扭地辘轳转动声。继之,将达到井口的水斗倒进垄沟里。水就慢慢地沿垄沟流进菜地的畦子里。这是强体力劳动,必须连续工作。否则水就不会流动。俗话说,“停了辘轳干了畦”,就由此而来。由此看来菜农们的收益来之不易。常言道,“这是汗珠子砸脚面的钱”。
    到后来,有了牲口拉的水车,汲水灌溉大大地进了一步。桔槔就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近来用水泵抽水机来浇灌,桔槔、水车皆成为历史文物。
    那时,我们这里的住房大部分是以泥土和秫秸为建筑材料。恰如“黄泥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马缨花”(《聊斋志异》)。为了防漏雨,房顶每年必须用麦秸泥泥一次。在泥房时桔槔又派上用场,用它把一兜兜的泥方便地运上房顶,便于泥房。近来土房由瓦房代替,桔槔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刘清洲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