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初心 慢读岁月

    70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的家几乎都是这样的,白墙到底,顶棚是用报纸糊成的。每年过年前最大的事就是用报纸把家里的顶棚重新贴一次。
    父亲把单位攒了一年的报纸拿回家,搬桌子,摆凳子,用面粉熬制浆糊,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直至把浆糊刷在报纸上,再把报纸贴到顶棚上。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简单,要比较着报纸哪面字多图少,这样贴出来的墙会更亮堂一些。糊墙的这一天,就是我和哥哥的 “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可以把一年的报纸看了一遍又看一遍,最后才依依不舍地递到大人手里。接下来的三百多天里,兄弟姐妹就可以躺在炕上,看着房顶,读一个又一个的新闻标题,然后说出一个隐秘的字让对方找出在哪个位置。这个在墙上找字的游戏,伴随着兄弟姐妹的整个童年,相比于同龄的孩子,我家的兄弟姐妹很早就认识很多字,家里的孩子不到上学的年龄,一篇文章大都可以磕磕巴巴地冲下来。可能这种天花板阅读方式养成了我自幼爱读书的好习惯。
    说到读书的爱好,不得不说我挚爱的娘亲,更应该感谢我的姥姥。姥爷在母亲四岁的时候就牺牲在一次解放战役中。有着大家闺秀风范的姥姥踮着一双三寸小脚,在那个男孩子都很少上学的年代里,纺线织布卖钱供我娘读完了高中,使她成为了那个年代少之又少的女文人。父亲在大连当兵,在闭塞的小乡村里算是见过世面的。有知识有眼光的爹娘给我最大的财富就是没有让我们兄妹几个的童年缺少阅读。在那个贫瘠的年代,没有玩具,没有零食,爹娘却给我们买了很多那个年代少有的读物。如今能回想起来的、小时候最清晰的一个镜头就是,傍晚时分,娘在灶前做饭,我跟哥哥坐在门口两旁的砖台上,一人捧着一本油印的《分镜头描写》来读。晚饭后和哥哥一起守在收音机前听中央广播电台的少年儿童节目,一起给“星星火炬”和“小喇叭”节目组写信,童年时代充满了阅读带来的和煦阳光。
    上学后,在那个什么都匮乏的年代,多读几本书的经历无疑是富足的,我的日记、周记、作文成了同学课间里争相传看的“课外书”,每周四下午的作文课,读范文成了学习中最快乐的时光。阅读带来的效应是让我更加喜欢写作。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写作集训。参加各级组织的征文大赛,读书写作带来的收获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开始在一些作文选,少年刊物和报纸上发表文章。上学期间满满一箱子的写作笔记,记录了那个时候对于读书和写作的痴迷。
    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迎来人生第一次择业,求职正赶上某银行的招聘。面试时,面对几个行长,我阐述了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渴望,并向主考官讲述了自己这些年来的读书写作经历,并递上厚厚的读书笔记以及这几年发表的文章。我的经历和写作能力得到面试考官的赞许,他们正好缺少写材料的人,于是我成功获得了这个职位。
    越是新的工作环境越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在平时的工作中,读书和写作无时无刻不在伴随我的成长。我写的文章多次代表单位在金融部门举办的比赛中取得好名次,当时银行系统创办的刊物叫《银星报》,上面经常发表我写的一些小诗歌,小感悟,从此我在写作的路上走得更轻快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我早已离开银行,如今的工作性质没有让我放下爱好阅读的习惯和勤于写作的笔,文章被 《青年文学》、《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当代小说》、《鲁北文学》等文学刊物刊用,也经常见诸于《中国社会报》、《文汇报》、《青岛日报》、《广州日报》等报端,散文诗收录在王竞成编著的2012年7月出版的《中国当代散文诗回顾与年度大展》,入选过《中国散文、诗歌精选100家》,并出版过个人散文集《捻动岁月的阳光》。
    正如我读过的各式各样的书一样,我的散文随性,满是对生活的爱。力图用朴实的文风、饱满的情感,让柴米油盐的日子都在我笔下鲜活起来。我热爱生活,力求开朗,更不乏温情,我对文字的执着一直感染着朋友圈里的一帮姐妹,相遇于文字,相知于文字。 2009年出版的个人散文集《捻动岁月的阳光》里收录了平时的生活随笔,文集中小城之情,父母之暖,孩子之爱,朋友之谊,夫妻之恋,都在笔墨间流淌。我的文章,有对凡人烟火生活的素描,有对市井世俗的无奈。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一株草,一棵开花的树,都有暖暖的笔触。
    每次站在佛前,说出自己的求乞愿望,几秒的思考后,最终都是希望家人健康顺心。对于我自己,我没有什么期望,有家人,有朋友,有背包走世界的健康,有笑容天下的开朗,足矣。虽无欲无求,却更喜欢阅读和写作。近几年在诗人桑恒昌老师的影响下开始诗歌创作,我的诗歌创作都是从身边的小事物写起,生活里一个个不起眼的东西都能激发我的诗意。我笔下的《水煮花生》这样写到:身体是劈开还会说话的壳/剖开便见七情六欲。我写《水培白菜心》,一颗白菜分娩/花蕊开始重生/几朵太阳的孩子沿着我的目光/把所有的心事浓缩在一朵黄色里/用又长又密的诗在叶脉里站成问号/这个我不回答/因为我的世界没有冬天。我写《仙人球》,身上长满了刺/心却柔软成那样/盛着满满一汪海/只能从眼里流淌/凉薄了时光/清浅了岁月/祭奠逝去的过往/浅喜,深爱,拒绝成殇……
    我的诗大众,却力图做到有感知群体,我在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放缓心灵的脚步,缔造和谐的诗意人生。我像所有心存善良并喜欢美好事物的人一样,感恩家人,爱老人、丈夫、孩子,我感慨美好的事物闪耀的瞬间。作为一个经常用文字表达感觉的人,我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崇敬,善待美好的文字,安静地写字、写安静的文字,独自领悟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读书写字,这是我心灵中最自由、最坦诚、最宽广、最直白的一块精神领域,我无法忍受任其闲置,也许我是个表面坚强而内心脆弱的人,当内心的软弱无法支撑时,我就依靠书写和阅读各种文字来支撑自己、宣泄自己。当羸弱的身躯匍匐在文字中时,我没有丝毫的幼稚,只是哭泣思绪的漫长和遥远,我沉醉在这种坦白和平凡中,理智地阅读文字,书写文字,有时无法摆脱这真实的疲惫,无法理顺来自人世间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的真实,很多文字还来不及把握、来不及斟酌、甚至不存在思考,就匆匆复制在我书写的延伸线上,诚惶诚恐地书写一切稍纵即逝的心情。我会以清澈的内心、潇洒的冷静,一直读下去,写下去,书写自己,书写心情,也书写人间是是非非、岁月静好,可悲可笑、可喜可贺之事。
    赵艳红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