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斗斛”

    “斗斛”这一词,现在的人们听起来感到非常生疏;不知是怎么回事。早在七十多年前,这一词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常用语。
    那时的农村,集市是人们买卖贸易的主要场所。民以食为天,粮食市是集市上最重要的交易市场。有的人在这里把自己多余的粮食粜出去,缺粮的人又到这里来籴些粮食。买卖粮食用的工具是斗。用斗衡量粮食,总得要有个中间人来帮助办理。人们习惯把这个中间人称为“斗斛”,实际上是个粮食经纪。做“斗斛”的,都是集市的老居民,能说会道。
    “斗斛”通常拉着一个中型的簸箩和一个能盛15斤粮食圆筒状的木斗,在粮食市里忙活着。他把斗竖立在簸箩里,卖粮的人把粮食倒进斗里,当粮食满了斗;“斗斛”用伸直的手掌熟练地将斗里的粮食抹的与斗口一样平,然后把这斗粮食倒进买粮人的口袋里。并大声地喊着:一斗、二斗……这样既避免计错斗数,又可以让买卖双方都明白。把粮食量完后,他把撒在簸箩里的少量的粮食集中在簸箩的一个角落,然后猛提簸箩一颠,顺势把剩粮颠到斗里,做个简单的权衡后,算出这点粮食值多少钱,双方确定无议后,再倒进买粮人的口袋里。
    如果买粮人觉得“斗斛”袒护了一方,认为他在抹斗时没有把手伸平,做了手脚,就会争执一番。譬如觉得他抹的斗不平,就提出用概子来抹。概子是一种专用来刮斗用的直尺子。当粮食倒满斗之后,不用手抹而用这概子在斗口上来回刮一下,使得斗里的粮食与斗上口一样平,这样最公平了。
    “斗斛”有时还起到调解人的作用。如果买卖双方因粮食的成色或粮价起了争执。“斗斛”就疾言厉色地大声呵斥,息事宁人。促成一个买卖,“斗斛”就能赚得一定的佣金。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具的进步,人们不再用斗,而是用“称”来称粮食了,“斗斛”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刘清洲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