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 引领民营经济“弯道超车”

    按照县委安排,我赴浙江大学参加了县域经济专题研讨班学习,通过悉心听取知名专家授课以及实地学习考察,对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以及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经验,有了深刻的了解,结合我县民营经济的实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认清经济新常态的实质,坚定武城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心
    近年来,企业发展进入“煎熬期”,企业厂长、经理都盼着“经济向好”、“企业经营好转”早一天到来。但此次经济下行是“过剩经济”造成的,而不是像1990年左右的“短缺经济”。
    应对“短缺经济”,只要多上项目、多生产产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而目前中国经济的状况是经过多年发展,企业项目过多、重复建设过重,产能严重过剩。应对这种“过剩经济”,企业需要靠宏观经济回暖是一种选择,但回暖的只能是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而国内企业的产品存在同质化、档次低、质量差等问题,不能满足市场消费的需要。
    中国传统工业产品消费已几近饱和,产品不进档升级,就难以有市场。我县玻璃钢、中央空调、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几乎都是传统、低端、低附加值的产品,如不能转型升级,很难走出困境或者“等来向好”。 “过剩经济”下企业发展困境不能用“扩产”量变的办法解决,只能用“转型升级”质变的办法解决。
    二、借鉴浙江经济转型经验,树立武城民营经济转型的信心
    浙江是全国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起步早、总量大。 2008年,全国过剩型经济状态已经展现,浙江民营经济首先受到冲击,因此浙江民营经济相对全国而言,“居危思变”的早,通过“产品转移、生产转行、体制改轨、产品创新升级”,最终实现了经济转型升级。其转型升级经验对于武城非常有借鉴意义。我县民营经济与浙江有许多相近之处:发展早;民营经济占比大;武商在国内知名度高、适应能力强;武商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逆境求生”的韧性和勇气。在新常态下,实现武城民营经济的“弯道超车”,武商有希望、有信心。
    三、政企合力,齐推武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一)转型升级先转思想。政府经济部门要组织本县企业家进行培训学习,让他们真正认知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认知到企业的生存危机,从思想行动上切实主动愿意去寻求转型升级的路径。
    (二)分类施策,找准转型升级的着力点。针对已成规模、本县较大的企业,关键是破除家族式的企业管理体制障碍,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内在活力,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对外合作上找出路,促使企业由量变到质变。需要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创业群体,精选其中优秀的、有前景的企业,通过土地指标等政策支持,将其扶大培强。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在外武商、业务员转变营销理念,引导他们由单纯的业务员向“实体企业+业务员营销”的复合营销模式转型升级。个体工商户群体发展网上营销模式,开辟“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增加营销效益。
    (三)搭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平台。政府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搭建培训平台,转变企业家的发展理念;搭建企业改制平台,指导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搭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对接的创新平台,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园区建设、民营经济政策的制定,搭建大众创业的平台,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甲马营镇党委书记 纪芳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