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水利 服务三农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6月9日至12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三农”工作专题研讨班。专题研讨分集中研讨和现场教学两部分,集中研讨不仅分析了当前农业发展形势,更客观地提出了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瓶颈;现场教学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感受,真正领略到“专业化、标准化、层次化、高效化”现代农业发展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学习,既丰富了知识层次、又提高了思想境界,更为今后我县水利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结合自身职能,全面提升管理保障能力。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正处于稳步提升的转型期。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队伍正日益壮大,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开花、结果、茁壮成长”。作为我县水利行业的“领头人”,立足自身职能,不仅要充分保障好居民生活用水,更要尽最大努力调引更多的水源满足灌溉需求。众所周知,我县地处黄河下游,属于调引黄河水和卫运河水的末梢。尽管年初就积极协调省市水利部门,但是调引总量仍无法满足当前用水需求。这并不是“个例”,是“通病”,全国很多地方都面临着这样的窘境。若想“破题”,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疏浚清淤河道沟渠将是“一剂良方”,重点是打通田间“碟子沟、竹节沟、断头沟”,上下联动、部门并进,真正打造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相适应的沟渠水网,实现“灌水引得进、余水蓄得住、涝水排得出”。
    二、坚持建管并重,全面提高管护能力。在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现场看到了超大型喷灌设施,近千亩土地灌溉仅需半天时间,感受很深、感触很大。我县作为第二批和第五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连续五年新建、改建泵站48座,铺设各类输水管道963公里,清淤排水沟渠180公里,全县近20万亩农田用上了 “田间自来水”, 15万群众受益,灌溉效率不断提高。但多年来,水利项目重建轻管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由于欠账太多,尽管投入大量建设资金,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只有拓宽投资渠道,重点鼓励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指导村庄因地制宜确定水利建设项目,逐步建立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系,激发群众参与的活力和动力,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模式,才能破解农田水利投入不足、管护主体缺失、管理粗放等现实问题,解决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自我强化监管,维护行业秩序和谐稳定。在北京首农集团,鹏程食品、创新食品等加工车间现场展现出“规范化、流水化、专业化、实用化”的一流加工模式,不但效率大大提升,而且产品附加值得到极大提高,随之而来收益也大大增加。由此可见,我县水利行业做到“高效、规矩、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今后将当好水法律、法规的执行者,行业秩序的维护者,切实加强对水利行业的监督管理,建立公平、公正的行业秩序。针对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服务对象多的特点,坚持依法行政,完善法规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坚持综合治理,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配强水事巡逻执法队伍,采取日常巡查、重点抽查、现场督查等方式,重点加强对涉水事项、水利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监督管理,维护依法取水、依法缴费的取用水秩序,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合格、运行管理正规有序。
    县水务局局长 于宝勇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