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村庄我的家

    春秋战国多纷乱,烽火频频举狼烟。天风低吟武功调,地势高亢文曲弦。齐鲁兵盛甲马营,燕赵马欢于家湾。戌角呜咽渐去远,硝烟散尽享平安。
——调寄烽火台怀古
    在武城县甲马营镇的最东边,有一个仅听名字就知道是历尽了战火洗礼、沧桑巨变的村庄——高烽台。
    高烽台,又称高家烽台、高家凤台。这个名字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以其非凡和不同著称于世,经过了历朝历代一直沿用到解放后、文革前。这是鲁西北这片广袤的大平原上,星罗棋布的无数个村庄中极为普通的一个,这就是我的村庄、我的故乡、我的摇篮、我的家。
    高烽台村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可能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比武城建县、贝州建州要早很多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了。村子坐落的地方,地势高亢,附近有一座烽火台,专门用于传递战争消息,每当战事来临,烽火台上便硝烟滚滚、直冲九霄,战火消息瞬间传出千里之外。又因为这一带地处齐鲁燕赵交汇处,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众多军事集团屯兵武备、操练兵员的重地,几千年来,金戈铁马、战火纷飞、连番征战、生灵涂炭,给这个小小的村庄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也留下了难以医治的满目疮痍。
    上自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围魏救赵、秦汉三国、黄巾起义、曹操讨伐袁绍、苻坚南下、祖逖北伐、隋唐五代、高鸡泊窦建德起义、王则起义、罗成叫关、宋辽金元、金兀术征宋、靖康之难、岳飞北伐、元军南征、明教灭元、燕王朱棣扫北、明清鏖战、闯王进京、吴三桂率清兵进关、康熙乾隆沿运河数下江南;下到近代,捻军义和团、红枪会、军阀混战、抗日烽火、吉鸿昌屯兵、日寇铁壁合围、戚烽反扫荡锄奸、节振国刀劈小鬼子、淮海战役运粮支前车轮滚滚、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社、大跃进、滞洪抗灾、邢台地震、文革浩劫、唐山地震、十年大旱等等,无不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丝丝缕缕的沧桑痕迹……
    据老辈人传说,高烽台历尽战乱和自然灾害的磨难,最惨厉的一次当属燕王朱棣扫北时,尸横哀鸿遍野,几乎千里无人烟……村子几度被夷为平地,几度人烟不再,又几度人口迁徙,生命的种子换了一茬又一茬,硬是在这块多灾多难的热土上扎了根、发了芽,顽强地生存下来,耕田犁地、繁衍子孙,荒芜的土地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辛勤耕耘,慢慢变为生命赖以生存的良田沃野。
    黄河水患频频光临,使这个小小的村落几度陷于灭顶之灾。村北那条大堰,就是祖祖辈辈抗洪留下的历史见证;几百里外的邢台、唐山大地震余波,也让小小的村落在颤栗中瑟瑟抖动……
    贫穷落后,愚昧闭塞,使村里人们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下。人们辛勤劳作,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却只能靠天吃饭,十年八旱,干涸的土地龟裂出骇人地缝,悬浮的尘埃一脚下去踪迹不见……
    然而,这些都不是村庄的最痛。最让她不能容忍和感到屈辱难堪的,是她美丽富有诗意的名字,被一片乱坟岗子——高坟台取代了。她背负着这个名字,被压抑了将近半个世纪,这是文革的产物,无疑是在她积劳成疾的躯体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又撒上一把有毒的盐。
    高烽台啊,一个小小的村落,在灾难重重的历史长河中,就像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小舟,一路艰辛、一路磨难,跌跌撞撞地走过了几千年的沧桑变迁之路。她,始建于何时?在这里生息繁衍的人们,又是从哪里走来的呢?
    关于迁徙,有两个或三个版本。一说高烽台的人们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标志是每个人脚上最小的脚趾都有裂瓣。这是因为当年老祖宗从大槐树底下出发时,不慎被自家的老黄牛踩了一下,小脚趾被踩裂了,因为迁徙令时间紧迫,老祖宗来不及把伤养好,就一瘸一拐地来到这个附近有烽火台的地方落了脚,安营扎寨,生产经营,逐步形成了后来的村庄,他的子孙后代每个人脚上的小脚趾都留下了那个标志性的裂瓣。当然,这只是个传说,经不起科学推敲,老祖宗的一次外伤不可能形成代代相传的遗传基因。另一说高烽台的人们是从胶东的即墨县迁徙而来,具体过程不详。还有一说高烽台的人们是从河南沁阳县迁徙而来,具体过程也不详。
    如今的高烽台,人口已经达到历史巅峰的一千一百多人,村里高、于、宫、韩四个大姓人丁兴旺,多则五、六百人,少则一、二百人。另外还有王、马、陈、杨四个单门独姓人家,人口虽少,却未曾受到任何歧视,大家和睦相邻、相安而居,就像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
    烽火台附近,还有三个以烽台命名的村庄,分别是韩烽台、邢烽台、黄烽台,与高烽台一起并称为“四烽台”,只是人口规模要比高烽台小了许多。韩烽台只有四百多人口,却有韩、穴、贾、高四大姓;黄烽台因为不足百人,于文革期间并入邢烽台,两个村总共只有六百多人,也有邢、常、陶、黄四大姓。前不久,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四烽台”已经被确定为合村并居的第二批试点社区,新社区名字也已起好,叫“凤凰社区”,估计新社区建设很快就要破土动工了。
    “凤凰社区”,一个充满诗意和富有浪漫色彩的名字。这个名字取得非常好,吉祥美丽、朗朗上口,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烽火硝烟与凤凰涅槃美丽传说的联系与渊源。我想,“四烽台”的每位成员,都会对“凤凰社区”这个名字感到满意,都会从内心深处对合村并居和社区易名无比开心,都会对完成这项工程和心愿的领导和功臣致以深深敬意和衷心感谢!
    那个压抑了“四烽台”两千多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名字 “四坟台”,终于就要退出历史的舞台了。高烽台,淡出历史的烽火台,将会被历史永远记住。“凤凰社区”这个美丽的名字、美丽的村庄,必将以崭新的风貌重新纳入世人瞩目的视野。
    祝福我的故乡!
    祝福我的摇篮!
    祝福我的新家园——“凤凰社区”!
□于宝贵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